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

荆山已去华山来,
日出潼关四扇开。
刺史莫辞迎候远,
相公新破蔡州回。

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翻译和注释

译文

荆山已去华山来,日出潼关四扇开。
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,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。

刺史莫辞迎候远,相公亲破蔡州回。
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,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。

注释

(jīng)山已去华山来,日出潼(tóng)关四扇开。
荆山:又名覆釜山,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。华山: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。四扇开: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。关门东西各两扇。

刺史莫辞迎候远,相公亲破蔡(cài)州回。
刺史:指华州刺史张贾。莫辞迎候远: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,故云莫辞远。相公:指平淮大军统帅、宰相裴度。蔡州: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十月,唐军破蔡州,生擒吴元济。

鉴赏

  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。钱钟联《集释》系此诗于公元816年(元和十二年)。当时唐军抵达潼关,即将向华州进发。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,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,一则抒发胜利豪情,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。所以诗题“先寄”。“十二”是张贾行第;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。当时中书、门下二省官员通称“阁老”: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“使君”,唐人沿用。此诗曾被称为韩愈“平生第一首快诗”(蒋抱玄),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,以劲笔写小诗,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,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。

 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。“ 荆山”一名覆釜山,在今河南灵宝境内,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。华山在潼关西面,巍峨耸峙,俯瞰秦川,辽远无际;倾听黄河,波涛澎湃,景象异常壮阔。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,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,开笔极有气魄,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。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,足与杜甫“齐鲁青未了”的名句媲美,是并不过分的。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《过襄城》第一句“郾城辞罢辞襄城”,它与“荆山”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“句中排”(“郾城——襄城”;“荆山——华山”)重叠形式。然而“郾城”与“襄城”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;而“荆山”、“华山”却带有感情色彩,在凯旋者心目中,雄伟的山岳,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,争相奔来表示庆贺。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。相形之下,“郾城”一句就起得平平了。

  在第二句里,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,气象宏大。当时隆冬多雪,已显得“冬日可爱”。“日出”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,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。太阳东升,冰雪消融,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,“元和中兴”由此实现。“潼关”古塞,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,此刻四扇大开,由“狭窄不容车”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“凯旋门”。虽未直接写人,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,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:军旗猎猎,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;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;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,夹道慰劳王师。“写歌舞入关,不着一字,尽于言外传之,所以为妙”(程学恂《韩诗臆说》)。关于潼关城门是“四扇”还是两扇,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,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,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。试把“四扇”改为“两扇”,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。加倍言之,气象、境界全出。所以,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,这样写也有必要。何况出奇制胜,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。

 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,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。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,故说“远”。远迎凯旋的将士,本应不辞劳苦。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,才近乎人情之常。而这里“莫辞迎侯远”,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,完全抛开客气常套,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、主人翁的襟怀,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。《过襄城》中相应有一句“家山不用远来迎”,虽辞不同而意近。然前者语涉幽默,轻松风趣,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,读来倍觉有味。而后者拘于常理,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。

  第四句“相公”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——宰相裴度,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。“蔡州”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。公元816年(元和十二年)十月,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,生擒吴元济。这是平淮关键战役,所以诗中以“破蔡州”借代淮西大捷。“新”一作“亲”,但“新”字尤妙,它不但包含“亲”意在内,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。当时朝廷上“一时重叠赏元功”,而人们“自趁新年贺太平”那是胜利、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。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,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。以直赋作结,将全诗一语收拢,山岳为何奔走,阳光为何高照,潼关为何大开,刺史远出迎候何人,这里有了总的答复,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。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,在此句予以直点。这种手法,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,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。

  综观全诗,一、二句一路写去,三句直呼,四句直点,可称是用劲笔,抒豪情。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,有顿宕,刚中见韧,直而不平,“卷波澜入小诗”(查慎行),饶有韵味。一首政治抒情诗,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,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,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的了。

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拼音版

jīng shān yǐ qù huá shān lái , rì chū tóng guān sì shàn kāi 。 cì shǐ mò cí yíng hòu yuǎn , xiàng gōng xīn pò cài zhōu huí 。
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
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者

韩愈(768─824),字退之,河内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。祖藉昌黎(今河北通县),每自称昌黎韩愈,所以世称韩昌黎。唐德宗贞元八年(792)进士,贞元末,任监察御史,因上书言事,得罪当权者,被贬为阳山(今广东阳山县)令。宪宗时,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,升任刑部侍郎,因上疏反对迎佛骨,被贬为潮州(今广东潮州)刺史。穆宗时,官至吏部侍郎。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其散文被列为「唐宋八大家」之首。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,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、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,提倡散体,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「词必己出」,「唯陈言之务去」,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其文各体兼长,遒劲有力,条理畅达,语言精炼,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。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,气势壮阔,笔力雄健,力求新奇,自成一家。他开了「以文为诗」的风气,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。但有些诗流于险怪,是其缺点,对宋诗影响颇大。有《昌黎先生集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(得云字)

    田园须暂往,戎马惜离群。去远留诗别,愁多任酒醺。
    一秋常苦雨,今日始无云。山路时吹角,那堪处处闻。
  •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

    独卧嵩阳客,三违颍水春。艰难随老母,惨澹向时人。
    谢氏寻山屐,陶公漉酒巾。群凶弥宇宙,此物在风尘。
    历下辞姜被,关西得孟邻。早通交契密,晚接道流新。
    静者心多妙,先生艺绝伦。草书何太苦,诗兴不无神。
    曹植休前辈,张芝更后身。数篇吟可老,一字买堪贫。
    将恐曾防寇,深潜托所亲。宁闻倚门夕,尽力洁飧晨。
    疏懒为名误,驱驰丧我真。索居犹寂寞,相遇益悲辛。
    流转依边徼,逢迎念席珍。时来故旧少,乱后别离频。
    世祖修高庙,文公赏从臣。商山犹入楚,源水不离秦。
    存想青龙秘,骑行白鹿驯。耕岩非谷口,结草即河滨。
    肘后符应验,囊中药未陈。旅怀殊不惬,良觌渺无因。
    自古皆悲恨,浮生有屈伸。此邦今尚武,何处且依仁。
    鼓角凌天籁,关山信月轮。官场罗镇碛,贼火近洮岷。
    萧索论兵地,苍茫斗将辰。大军多处所,馀孽尚纷纶。
    高兴知笼鸟,斯文起获麟。穷秋正摇落,回首望松筠。
  • 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

    文教通夷俗,均输问火田。江分巴字水,树入夜郎烟。
    毒瘴含秋气,阴崖蔽曙天。路难空计日,身老不由年。
    将命宁知远,归心讵可传。星郎复何意,出守五溪边。
  • 渐至涪州先寄王使君

    治教通夷俗,均输问大田。江分巴字水,树入夜郎烟。
    毒雾含秋气,阴岩蔽曙天。路难空计日,身老不由年。
    将命宁知远,归心讵可传。星郎复何事,出守五溪边。
  • 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长因呈许陈二阁老

    常寮几处伏明光,新诏联翩夕拜郎。五夜漏清天欲曙,
    万年枝暖日初长。分曹列侍登文石,促膝闲谣接羽觞。
    共说汉朝荣上赏,岂令三友滞冯唐。
  • 奉和史馆张阁老以许陈二阁长…南北省会于左掖因而有咏

    伯仲尽时贤,平舆与颍川。桂枝尝遍折,棣萼更相鲜。
    丹地晨趋并,黄扉夕拜联。岂如分侍从,来就凤池边。
  • 酬张秘监阁老喜太常中书二阁老与德舆同日迁官…之作

    珠树共飞栖,分封受紫泥。正名推五字,贵仕仰三珪。
    继组心知忝,腰章事颇齐。蓬山有佳句,喜气在新题。
  • 奉和陈阁老寒食初假当直从东省往集贤…寄张蒋二阁老

    昼漏沈沈倦琐闱,西垣东观阅芳菲。
    繁花满树似留客,应为主人休浣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