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sàn)
(ɡuān)

散关

  • [  sàn ɡuān  ] 
  • ㄙㄢˋ ㄍㄨㄢ
  • AETY UDU

散关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即大散关。在陕西省·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。当秦岭咽喉,扼川·陕间交通,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即 大散关。在 陕西省 宝鸡市 西南 大散岭 上。当 秦岭 咽喉,扼 川 陕 间交通,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。参见“大散关”。

三国 魏 曹操 《秋胡行》之一:“晨上 散关 山,此道当何难!”
宋 陆游 《观长安城图》诗:“三秦 父老应惆悵,不见王师出 散关。”
清 吴伟业 《圆圆曲》:“斜谷 云深起画楼, 散关 月落开粧镜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大散关的别名。参见「大散关」条。

散关(san guan)同音词

  • 1、三关[sān ɡuān ]

    1.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。著名者有:(1)上党关﹑壶口关﹑石陉关。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。《后汉书.冯衍传上》:"夫上党之地,有四塞之固,东带三关,西为国蔽,奈何举之以资强敌?"李贤注:"三关,谓上党关﹑壶口关﹑石陉关。"(2)阳平关(今陕西沔县西)﹑江关(今四川奉节东)﹑白水关(今四川旧昭化西北)。《文选.干宝<晋纪总论>》:"三关电扫,刘禅入臣。"李善注:"蜀有阳平﹑江关﹑白水关。"(3)平靖关﹑武胜关﹑黄岘关。在今河南信阳南。《南齐书.州郡志下》:"泰始中,立州于义阳郡。有三关之隘。" 2.(4)溢

  • 2、三观[sān ɡuān ]

    1.佛教语。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。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﹑假﹑中三谛。

  • 3、三官[sān ɡuān ]

    1.古代三种官的合称。指大司徒﹑大司马﹑大司空。 2.古代三种官的合称。军队中执掌鼓﹑金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。 3.古代三种官的合称。管理农﹑商﹑工的田师﹑市师﹑器师。 4.古代三种官的合称。汉代管理铸钱的均输﹑钟官﹑辨铜令三官。为水衡都尉之属官。 5.古代三种官的合称。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﹑监﹑平为廷尉三官。 6.道教所奉的神。天官﹑地官﹑水官三帝的合称。传说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 7.人体三种器官。指耳﹑目﹑心。 8.人体三种器官。指口﹑目﹑耳。

  • 4、三冠[sān ɡuàn ]

    1.夏﹑商﹑周三代之冠。指夏之母追,殷之章甫,周之委貌。

  • 5、三馆[sān ɡuǎn ]

    1.汉武帝时,丞相公孙弘开钦贤﹑翘材﹑接士三馆,收罗人材。《西京杂记》卷四:"平津侯(公孙弘)自以布衣为宰相,乃开东合,营客馆,以招天下士。其一曰钦贤馆,以待大贤;次曰翘材贤,以待大才;次曰接士馆,以待国士。" 2.唐有弘文(亦称昭文)﹑集贤﹑史馆三馆,负责藏书﹑校书﹑修史等事项。宋因之,三馆合一,并在崇文院中。 3.宋设广文﹑大学﹑律学三馆,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。见《宋史.选举志三》。

  • 6、散官[sǎn ɡuān ]

    1.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。与职事官相对而言。汉制﹐朝廷对大僚重臣于本官之外加赐名号﹐而实无官守。魏﹑晋﹑南北朝因之。隋代始定散官之制。唐﹑宋﹑金﹑元因之。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﹑特进﹑光禄大夫等;武散官有骠骑将军﹑辅国将军﹑镇国将军等。其品秩之高下﹐待遇之厚薄﹐各代不一。

  • 7、散馆[sàn ɡuǎn ]

    1.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,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,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,成绩优良者留馆,授以编修﹑检讨之职,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﹑御史﹑主事,或出为州县官,谓之"散馆"。

散关相关词语